基督教堂
新闻详情

查经丨往下扎根,向上结果(3):《圣经》的形成

发表时间:2022-08-04 13:09

微信图片_20220804100744.jpg




了解过《圣经》的内容和形成,我们就要了解《圣经》的权威了。什么是《圣经》的权威?我们先来看两位学者的解释。古德恩(Wayne Grudem)说:“《圣经》之权威性的意思,是指所有在《圣经》里的话语,都是上帝的话语;以至于不相信或不顺从《圣经》中任何的话语,就是不相信或不顺从上帝。”艾利克森(Millard J. Erickson)说:“我们所谓的《圣经》权威,如同上帝旨意对我们的传达,《圣经》拥有至高的权利来定义我们该相信什么,以及我们该如何行事为人。”两位学者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,但其共同点是二人都特别强调《圣经》与我们的关系。我们接受《圣经》的权威,就意味着必须相信《圣经》的话语,也必须顺从《圣经》的指导。使徒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说:“我们也不住地感谢上帝,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上帝的道,就领受了;不以为是人的道,乃以为是上帝的道。这道实在是上帝的,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。”(参帖前2∶13)这就是对《圣经》之权威的认可。那么,有什么理由让我们接受《圣经》的权威呢?


一、《圣经》的特性

《圣经》之所以具有权威性,首先在于它有不同于其他书籍的某些特性。布朗(Harold O. J. Brown)指出:“基督徒相信上帝不仅通过耶稣基督的‘肉身’,也借着《圣经》这本书来传递救赎的大好消息。因此,《圣经》常被基督徒视为一部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独特书卷。”英文称《圣经》为“Book of Books”,中文可译作“书中之书”,这个称呼就是要强调《圣经》的特殊性。

1.神圣性——从《圣经》的来源而言

整本《圣经》,共有3800多次提到“上帝说”、“耶和华如此说”、“耶和华晓谕×××说”、“耶和华的话临到×××”等类的字眼(如撒上2∶27;出6∶10;书4∶15;撒上15∶6;王下17∶2等),这些字眼道出了《圣经》的神圣来源。《圣经》里的话语全部源自上帝,不允许任何人增删任何内容。耶稣曾如此警告世人:“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,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,上帝必将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。这书上的预言,若有人删去什么,上帝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,删去他的分。”(启22∶18-19)除了《圣经》以外,哪本书还有这样的特性?

2.一致性——从《圣经》的结构而言

《圣经》的一致性是指整本《圣经》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统一性。一般认为,120回本的《红楼梦》前80回由曹雪芹写就,后40回由高鄂续写。这部小说在讲述同样的人物的同一个故事,但在两位作者的笔下,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就有明显的差异。《圣经》却不是如此!《圣经》由相差1500多年的40多位身份各异的作者写成,他们的家庭背景、社会地位、生活阅历、文化程度、兴趣爱好均有很大的差异,他们没有统一的写作大纲,没有严格的写作体例,但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,却有浑然一体、天衣无缝之妙。从《创世记》到《启示录》的90多万文字,主题没有任何冲突,内容没有丝毫矛盾,讲述着同一个故事,谈论着同一个话题。谁能不为它的一致性惊讶呢?

3.无误性——从《圣经》的内容而言

《圣经》的无误性是指《圣经》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米尔恩(Bruce Milne)说:“说《圣经》‘无误’,是表示《圣经》的话,在本质上是不会‘误’我们的,不会‘带错路’,使我们误入歧途。《圣经》是上帝自己的自我见证,因此,其中所确宣明言的,都是绝对真确、全然可靠,和人的话大不相同。”一位诗人写道:“耶和华的言语是纯净的言语,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。”(诗12∶6)一般的书,每隔几年就会有修订版或增订版问世,这是因为这些作品存在错误或者不足。《圣经》中最早成书的一卷至今已有3000余年,但从来未经修订,这个事实是《圣经》之无误性的最好明证。不过,无误性是指《圣经》原稿说的,不是指《圣经》的抄本或译本。

4.永久性——从《圣经》的价值而言

《圣经》成书这么多年,但依然经久不衰。尽管好些人挖空心思地反对它、否定它,但它并没有被淘汰。耶稣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,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,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,都要成全。”(太5∶18)18世纪的法国人文主义学者伏尔泰(Voltaire)曾狂妄地宣称:“自现在起100年后,这世界将再也听不到《圣经》的话了,那时只有在博物馆里才可能找到它。”然而在他口吐狂言不久,英国博物馆就以50万美元的重金,从俄国政府手中购买了一份希腊文手抄本,而伏尔泰的首版作品,每本只卖8分钱。更为有趣的是,在他去世50年后,瑞士日内瓦圣经公会在他生前的住处,用他的机器印刷起了《圣经》。著名学者兰姆(Bernrd Ramm)曾为《圣经》的永久性写过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:“《圣经》的丧钟响过千万次,送葬的行列聚集了,墓碑上的文字也雕刻好了,葬礼词也宣读过了,可是尸体从未长眠于此。没有任何一本书,像《圣经》这样被宰割、被刃杀、被考察、被查缉、被诽谤。……人对其中的每一章、每一节、每一行、每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?然而,如今《圣经》仍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所喜爱、阅读、研究、传扬,并且乐此不倦。”


二、《圣经》的功用
《圣经》的权威也在于它具有普通书籍所不具备的功用。《圣经》不同于普通书籍,只能给予读者知识或者乐趣,它的功用在于它带着从上帝而来的能力,更新读者的生命,改变读者的命运。《提摩太后书》中,使徒保罗就指出了《圣经》的多种功用:“于教训、督责、使人归正、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, 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,预备行各样的善事。”(参提后3∶16-17)

1.使人知罪

《加拉太书》说:“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里,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。”(参加3∶22)这是《圣经》极为重要的一个功用。经上说:“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上帝的荣耀。”(罗3∶23)又说:“没有义人,连一个也没有。”(参罗3∶10)尽管很多慕道友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,但只要他认真阅读《圣经》,就会因上帝的威严和慈爱而自惭形秽,从而悔改认罪,归向上帝。从前,葡萄牙有一个制造假币的罪犯,警察审问时,他闭口不讲实情,只好将他关在牢里。坐牢期间,他偶然得到一本《圣经》,于是从头到尾仔细阅读,但他阅读的目的不是要信仰基督,而是要证明《圣经》的错误。可是,当他读到耶稣替罪人钉上十字架时,便大受感动,归向耶稣。当他再次接受审判时,便说出了自己所有的罪行,且当众认罪悔改,还规劝听众相信耶稣。

2.引人得救

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书信中写道:“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,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。”(提后3∶15)《现代中文译本》译作:“你也记得你从小就是明白圣经,就是能给你智慧、指引你藉着信基督耶稣而获得拯救的那本书。”此译文比较符合原文。由此可见,《圣经》本身就具备领人归主的功用。事实上,许多人都是因读《圣经》而悔改得永生的。巴西有一个反对《圣经》的男子,专门买了一本《圣经》准备烧掉。回到家里后,发现炉火已经灭了,便特意将火生着,把《圣经》扔进火炉。但《圣经》并未很快着火,他又把《圣经》翻开,重新放回火炉并等待着叫它尽快烧完。他的眼睛盯着那本《圣经》,突然被刚才随便翻开的一段经文——“登山宝训”——迷住了。他便立刻将《圣经》从火炉中取出,他认真地阅读着,一直读在深夜。次日黎明他站起来宣称:“我信主耶稣!”《圣经》的功效何等奇妙!

3.促人成长

保罗在论到复活的真理时这样说:“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,第一,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,为我们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,又照圣经所说,第三天复活了。”(林后15∶3-4)他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,信仰的所有内容都来自《圣经》。因此,认真阅读《圣经》,我们就能建立纯正的信仰,就能得着上帝的指引,就能活出基督的形像。一位诗人十分动情地写道:“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,是我路上的光。”“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,免得我得罪你。”(诗119∶105,11)对于《圣经》的这一功用,著名发明家爱迪生(Thomas ALva Edison)曾如此说:“我认为《圣经》的宝训,乃是人类行为最崇高伟大的规范,亦为指示人生的道路,不可须臾或离的指南。”

4.给人盼望

保罗说:“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,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,可以得着盼望。”(罗15∶4)《圣经》是一本充满应许的书,人类可以凭着信心自由支取。因此,热爱《圣经》的人,必在生活中得着盼望,胜过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。美国圣诗作家克罗斯比(Fanny Crosby)6个月时因庸医误诊而双目失明,一生都生活在黑暗里,但她过得十分开心,一直活到95岁,一生写下8440首圣诗。面对现实,她从来没有怨言,也从不怀恨那位医生,因为她有上帝同在,与《圣经》为伴。论到《圣经》,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:“我所尊敬的书,你给我多少喜乐和安慰,我童年的良伴啊,你对我比宝石还尊贵。”德国前总统兴登堡(Paul von Hindenburg)晚年时卧床不起,医生见他没有好转,身体也日渐消瘦,就对他说:“死神已经来到门口了。”他不慌不忙地摸到枕边的《圣经》,翻到《约翰福音》14章慢慢地读着:“你们心里不要忧愁。你们信上帝,也当信我。在我父的家里,有许多住处。若是没有,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。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。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,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,我在那里,叫你们也在那里。”读完了就对医生说:“请死神来吧!尽管请死神来,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《圣经》能给人以这样的生活态度,谁能不为之称奇?


三、《圣经》的影响

《圣经》的权威还在于它巨大的影响力。自成书以来,《圣经》一直发挥着它的影响力,推动了教会的发展,加快了社会的进步,促进了文化的繁荣。如果这本《圣经》不是“上帝所默示的”,怎么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?了解《圣经》的影响力,能够有效促进我们对《圣经》的信心。

1.对教会的影响

谈到《圣经》的影响,首要的当然是它对教会的影响。《圣经》作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准则,对教会的健康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纵观教会历史,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:每当漠视《圣经》,教会便会停滞不前;每当高举《圣经》,教会便会大得复兴。中世纪教会漠视《圣经》,所以教会出现了严重的腐败;马丁·路德(Martin Luther)高举《圣经》,所以教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斯托得(John R. W. Stott)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教会是上帝借着他的话所创造的。此外,上帝的新创造(教会)和旧创造(宇宙)一样都是依赖他的话而立的。他不但借着他的话创造了教会,而且以相同的话维持、鼓励、引导、改革、更新它,并使它圣洁。上帝的话是基督统治教会的宝杖,也是养育它的食物。”因此,《圣经》对于教会的影响,最终是借着宣讲《圣经》进行的。钟马田(D. Martin Lloyd-Jones)说:“当你综览教会历史的时候,岂不是清楚看见教会历史上衰微的时期和时代总是讲道没落的时期?……改革或复兴发生之前总会有什么预兆?那就是更新的讲道。”达根(E. C. Dargan)也说:“教会灵命与活动的衰微通常随着毫无生气、拘泥形式、没有效果的讲道而来,这种情形一部分是原因,一部分是结果。另一方面,基督教历史上多次的信仰大复兴都可以追溯到讲道的侍奉。在复兴进行之中,他们发展了卓越的讲道,而且使它得以实行。”

2.对社会的影响

《圣经》不仅影响着教会的发展,而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。对于这一点,贾斯勒(Norman Geisler)和尼克斯(William Nix)如此说:“所有研究历史的人,都清楚了解《圣经》与其教训对西方世界的影响,而西方在世界事件的演进所担当的主导角色同样也是显然易见的,犹太基督教的经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,超越过世上任何一本或一系列的书。事实上,世上没有一件道德或宗教作品在道德的深度方面,能够超越基督徒爱的标准;也没有一件作品所包含的灵性概念能比《圣经》对上帝的观念更加崇高。《圣经》展现了人类已知的最高典范——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典范。”戴维斯(Grady Davis)在《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》(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)中写道:“《圣经》对上帝、对宇宙、对人类的观念带进所有西方主要的语言里,因而也带进西方人的思维发展里。”“自印刷术发明(15世纪中叶)开始,《圣经》已不再是一部由古代东方文学翻译而来的作品。不再看似一本外文书,相反,在西方的智能、道德和灵性典范,《圣经》已成为最合资格、最为人熟悉和最可靠的来源及标准。”施密特(Alvin Schmidt)在《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》一书中指出:“他(耶稣)的受苦、死亡和复活改变了他所拣选的门徒和很多人的生命。……被他改变的那些人随后又改变了几乎整个世界:从道德、伦理、医疗、教育、经济、科学、法律,到艺术和政治等领域。尽管他们的贡献经常得不到应有的承认,但这些贡献至今仍影响整个西方,继续产生很多积极的作用,甚至也影响了西方以外的一些地区。”作者讲到了基督教对整个世界的影响,但这种影响正是借着《圣经》进行的。《圣经》无论被带到哪里,那里的社会风气就会发生巨变。有一次,一个白人到非洲做生意,看见一个黑人在树下读《圣经》,便讥笑他说:“这本书在我们美国已经过时了。”黑人一面望着白人,一面指着自己的肚子回答:“这本书如果真的过时,你早已进到我肚子里去了。”原来当地的黑人有吃人的习惯,《圣经》改变了他们的恶习。

3.对文化的影响

《圣经》在影响着教会和社会发展的同时,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。西方世界基督徒人数众多,这个群体中不乏文化领域的行家,当这些基督徒用自己的特长将他们对《圣经》的理解用文学、艺术、绘画等手法表现出来时,文化领域就自然而然地被烙上了深深的《圣经》烙印。

首先,我们来看《圣经》对文学的影响。文学方面:但丁(Dante Alighier)的《神曲》、弥尔顿(John Milton)的《失乐园》、托尔斯泰(Leo Tolstoy)的《复活》,都受到了《圣经》的影响。对于《圣经》对文学的影响,谢大卫(David Lyle Jeffrey)这样说:“事实上,《圣经》在西方文学中成了如此基本的文献,以致假如缺少了《圣经》先例,西方文学几乎不可能出现今天的面貌。”

其次,我们来谈《圣经》对音乐的影响。亨德尔(George Frideric Handel)的《弥赛亚》,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的《橄榄山上的基督》、门德尔松(Felix Mendelssohn)的《以利亚》、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)的《马太受难曲》,这些经久不衰的名作,均取材于《圣经》。再次,我们来谈《圣经》对美术的影响。被称为“文艺复兴三大巨匠”的拉斐尔(Raffaello Santi)、达•芬奇(Da Vinc)和米开朗琪罗(Michelangelo)的美术作品,大部分取材于《圣经》。达•芬奇的《最后的晚餐》,拉斐尔的《西斯廷圣母》,米开朗琪罗的雕塑《大卫》都是赫赫有名的佳作。

最后,我们来谈《圣经》对哲学的影响。中世纪哲学的主流思潮,就是被称为“经院哲学”的基督教哲学。安瑟伦(Anselmus)、托玛斯•阿奎那(Thomas Aquinas)、邓斯•司各脱(John Duns Scotus)、阿伯拉尔(Pierre Abelard)等著名哲学家均有另一个身份,就是《圣经》学者。


《圣经》的特性、功用和影响,都能证明《圣经》的权威,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耶稣本身,正如斯托得所言:“我们尊崇《圣经》的权威,因为我们尊崇基督的权威。”我们既然相信并接受《圣经》的权威,就要对《圣经》有热情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,正如巴文克(Herman Bavinck)所言:“今天,教会从上帝那里领受了这本《圣经》,不是仅仅要在其上躺卧安歇,也不是要将这宝贝埋藏在地下。相反,教会蒙召就是要保守、阐明、宣讲、翻译、传扬、颂赞、捍卫上帝的道。一句话,教会蒙召就是要侍奉上帝的道,使《圣经》中上帝的意念时时处处胜过人的意念。
下期预告:第4课 上帝的位格


分享到:
联系QQ:177488228
手机号码:130000000
联系邮箱:xxx@.co.m

020-00000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