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篇》第137篇,写于国家的危难时刻,其背景大致如下:公元前586年,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率兵攻陷耶路撒冷,“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”,抢夺了圣殿及王宫中的众多贵重之物,并将国中的政府官员、上层人士、技术人员等众多社会精英掳到巴比伦(参王下25∶8-21)。自此,南国犹大宣告亡国,进入巴比伦囚虏时期。被掳巴比伦之后,百姓倍受思乡之苦,并饱受外邦人的奴役之苦。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敌人的仇恨,让他们充满伤痛。面对国仇家恨,一名犹大人提笔写下这首诗歌。
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:“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,一追想锡安就哭了。”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。被掳巴比伦之后,犹大人一直被巴比伦人奴役,替他们干着繁重的体力活。当他们在巴比伦河边坐下时,或许正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 后的短暂歇息。面对仇敌的奴役,面对身体的劳倦,作者本能地想起了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故土,也想起了圣殿里那神圣而庄严的崇拜,于是泪眼婆娑,既而泣不成声。
除了身体的劳倦,更有心中的屈辱。巴比伦人在利用犹大人劳动的同时,还想从这些人身上找点乐子,他们要求犹大人为他们唱一首“锡安的歌”,妄图把犹大人作为欢娱的工具。这无疑是一种公然的凌辱,亦是一种无端的挑衅。犹大百姓深知这一点,所以他们拒绝向巴比伦人献媚。他们“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”,坚定地拒绝这些人的无理要求:“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?”相比那些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(杜牧:《泊秦淮》)之辈,和“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”(林升:《题临安邸》)之流,犹大人的决心和勇气,让人肃然起敬!
犹大人深知国家的苦难,所以他们把自己的感情与民族的利益完全融合在一起:“耶路撒冷啊,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。我若不记念你,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。”这是何等真挚的感情!自己的技巧可以忘记,自己的快乐可以抛弃,但对故国家园的热爱,永远不能忘却!
与对国家的挚爱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作者对敌人的仇恨:“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,以东人说:‘拆毁,拆毁,直拆到根基!’耶和华啊,求你记念这仇。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,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,那人便为有福。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,那人便为有福。”作者正是要通过对敌人的仇恨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,他在真诚地期待上帝的介入,为他们报仇雪恨。诗歌中的“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,那人便为有福”,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,认为此句太不人道,但需要指出的是,这只是作者心里的宣泄,而并不代表有此行为。其中所表达的感情,与岳飞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诗句颇为相似。
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没有像诗歌作者那样深重的国仇家恨,但我们依然需要本诗作者那种与国同悲的真挚感情。今天的中国,社会稳定、经济腾飞、科技进步,各个领域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。然而,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在少数,潜在的危机依然很多。我们需要居安思危,常存忧患意识。体制改革问题、法制建设问题、社会分配问题、社会保障问题、公益强化问题、环境保护问题、道德滑坡问题、贫富分化问题、官场腐败问题,等等,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我们应当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悲痛,更应当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努力,这便是基督徒与国同悲的爱国情结。2008年的“5·12”汶川地震之后,万民齐哀,举国同悲,中国基督徒与全国人民一样,追念遇难同胞,积极参与救灾,这便是与国同悲的具体体现!